查看原文
其他

“天皇”、“日本”名号,自古以来就有吗?

网野善彦 理想国imaginist 2023-04-15

提到日本天皇,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想起“万世一系”的表述,公元前660年即位的神武天皇被视为第一代天皇,2019年登基的德仁天皇即日本第126代天皇。对很多日本人来说,天皇即是国家的象征,天然地存在于社会与文化之中。

然而,如果我们跟随着日本历史学家网野善彦的笔触,重新看日本的天皇制度,会发现天皇称号的形成,严格来说,应该是比较晚的事了,大约在七世纪中后期,相当于中国的唐太宗到武则天时期。甚至“日本”这个国号也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它也与“天皇”称号的形成密切相关。

在书中,网野善彦甚至提醒读者,有朝一日,日本社会也许将不再需要天皇,那么到那时,日本民众也需要重新思考,是否应该沿用“日本”这个国号。网野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胆的假设,“天皇”“日本”名号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
《重新解读日本历史》
[日]网野善彦 著;柳一菲 译


“天皇”称号
其他国家的人或许或多或少会觉得,日本社会有许多不可思议之处。例如,虽然日本已经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它依旧保留着甚至可以被视为原始宗教的敬神仪式。此外,天皇自 7 世纪下半叶以来持续存在了一千三百年,而如今的日本人也很自然地将天皇视为象征。对于日本人的这种心态,世人褒贬不一。
如何从日本人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出解释?我接下来将要谈论的问题便与此相关。
首先,日本社会中出现的天皇称号,自然与日本列岛上国家的建立密不可分。同为古代建立的早期国家,日本的早期国家的确与其他民族的早期国家具有可比性。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日本的早期国家是在许多历史和地理的偶然中诞生的,因此有着自己的固有特性。
5、6 世纪的日本列岛社会呈现出这样一番图景:以畿内为中心的各首长的势力日益增强。这些首长与北九州等地方上的首长相互对立,并逐渐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大至列岛的东西两部。从古坟的状况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社会总体上是“未开化的”,而且受到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和巫术力量的强烈影响。
畿内的各首长中,有日后发展成天皇的“大王”。但此时还存在与之相抗衡的势力,因此大王无法单凭制定严格的制度来保障自己的地位。
与此同时,日本列岛从很早的时候起就通过朝鲜半岛和海域交流,接受来自中国的多方面影响。而此时的中国以其历史悠久的文明为后盾,建立起了具备牢固体制的隋唐帝国。在这一动向的强烈刺激下,朝鲜半岛也开始建立正式国家。在这一紧张的环境中,日本列岛的社会还保持着平静。以畿内各首长为中心的日本社会自发地积极吸收来自中国的稳固、合理且文明的律令制度。
一个带有浓厚未开化色彩的社会在一定条件下接受了文明制度,这在全人类的历史中都很常见。对于身为列岛的日本来说,大海有时能成为灵活的交通手段,但有时也会成为障碍。日本以海为媒介,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接受了建立在儒家基础上的制度,也接受了世界性宗教之一——佛教。这对日后的日本列岛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天皇”这一称号也成形于这一早期国家的建立过程中。此前的研究认为,天皇的称号形成于推古朝以后。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稳定使用天皇称号,并将其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还要等到天武(被视为第40代天皇)、持统(被视为第41代天皇)——也就是制定“净御原律令”的时候。严格来说,应该是持统朝以后的事了。如今的古代史研究者一般赞同此说。

持统天皇(645年-703),日本第41代天皇

因此,如果从尊重史实的角度看,雄略天皇和崇峻天皇自不必说,就连天智天皇也不算“天皇”。考虑到教科书等各处都随意以神武天皇作为计算天皇代数的起始点,或是江户时代以来就存在过许多种关于天皇代数的算法,这种严格的定义是很有必要的。
大宝律令完成于 701 年,而日本也在同年派出遣唐使前往中国。当时的日本使节对唐朝官员自称是“日本”的使节。此前的研究认为,“日本”这个国号出现于推古朝。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实际上,“日本”称号与“天皇”称号一样,都形成于 7 世纪下半叶,也就是都形成于确立律令体制的天武、持统朝时期。这点很重要。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以前,既不存在所谓的日本”,也不存在所谓的“日本人”从这个角度上看,绳纹人与弥生人自不必说,就连圣德太子也不是“日本人”。
总之,当时的日本列岛社会仍残留着未开化的遗俗,而这样的社会之上则嫁接了来自中国的高度文明化的律令制。实际上,这一形态对日后列岛的国家与社会造成了多方面影响,而天皇的特殊性也与此相关。
首先,中国的律令制以儒家为基本框架,并受到天命思想与易姓革命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认为天子受天命治天下,天子无德,天命就会发生变化,天子之姓也会发生改变,如此一来便发生了王朝更替。然而,日本在接受律令制的时候却刻意排除了天命思想与易姓革命思想。当然,因为日本在接受律令制的同时也吸收了儒家思想,所以天命思想并非完全与日本天皇无关。
根据早川庄八的研究,在天皇的“宣命”(即根据天皇的口头发言制作的文书)中可以明确看到受到天命思想影响的内容。这一情况出现在 8 世纪,这些内容为的是排除其他的皇统继承人,让天武与持统的直系子孙可以成为天皇。而最后为天皇的皇位继承提供正统性依据的则是“皇孙思想”,即认为太阳神的子孙瓊瓊杵尊从高天原降临到这片国土上,而他的子孙成了天皇。二战时,我们经常听到皇孙思想。引用天命思想只是为了增加皇孙思想的合理性。
但皇孙思想认为,天皇是太阳神的子孙,这具有超自然性质。而且,皇孙思想的依据源自诞生于尚未开化的日本列岛社会中的神话。这与天命思想有着本质不同,后者以“天”这一普遍且明确的概念为前提。
桓武天皇属于天智一系,他彻底消灭了 8 世纪以来一直担任天皇职位的天武一系的所有人,从而登上了天皇之位。也有人将此视为一个“新王朝”。桓武天皇举行中国风格的祭祀活动,祭祀昊天上帝与天帝。但这终究只是对天武一系人宣称自己具备正统性的一种手段。天命思想并未取代皇孙思想。
到了 9 世纪之后,天命思想不再与天皇皇位挂钩。但到了 14 世纪上半叶天皇家面临危机之时,天命思想再次出现。由此看来,这个名为“日本”的律令制国家刻意排除了影响中国律令制的天命思想。而这与日本的国家性质密不可分。
一个与此密切相关的事实是,天皇既没有“氏名”也没有“姓”。或许在天皇称号确立之时就是如此。如前所述,当时的日本列岛社会不存在实行族外婚制的亲族组织或氏族。因此,在吸收律令制前就存在的被称为“氏”的集团,实际上是一种在统治阶层中出现的政治性集团。这也受到了来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影响。在律令制确立前,这些氏拥有例如“直”“连”“公”这样的姓。姓原本是各氏首长的尊称。
吉田孝推测,在成立律令国家、确定天皇称号前,“大王氏”也拥有氏名与姓。大王的氏名是“倭”,而姓则是“大王”。我认为的确有这种可能。《隋书》记载,600 年到达隋朝的倭国使节称,“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这反映的正是天皇称号确立前的过渡阶段。

《妖猫传》

“日本”国号的历史
总之,在日本列岛社会接受律令制前,以“大王”为中心的各“氏”被松散地整合在一起,并通过“姓”确定上下关系。在这一时期,大王也拥有氏名与姓。但到了天皇称号确立之时,天皇成为将氏名与姓赐予贵族和百姓之人。因此,天武制定了“八色之姓”,并将它们赐予各氏,以确定等级。
此外,当时制作的户籍也效仿中国的制度,其中记录了所有受国家支配的平民的氏名与姓。这些氏名与姓原则上都是由天皇赐予的。与此同时,天皇失去了氏名与姓。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赐予天皇氏名与姓。
与中国的皇帝与朝鲜半岛的国王相比,日本的天皇在这个方面很特别。没有氏名或姓的王有可能存在于本就没有氏名的社会中,但放眼世界,日本的情况十分罕见。日本列岛社会存在藤原、中原、源、平、橘等各种氏名,而这些都是由天皇赐予的。
再举一个时代比较靠后的例子。当丰臣秀吉使用“丰臣”这个氏名时,该氏名在名义上也是由天皇下赐的。从平安时代起,人们就会以地名作为姓氏,而如今的大部分姓氏也来源于此。当这些以地名为姓氏的人从天皇那里获得官位时,他们一定会使用氏名。
例如,在江户时代,如果一位姓“佐竹”的大名从天皇那里获得了官位,那么在任命官职的“口宣案”或赐予位阶的“位记”上,定会写着“源朝臣某”这样的氏名与姓,即使这只是形式。这样的传统根深蒂固,直到很久以后也依然存在。
如今,寻根问祖的风潮盛行。但如果不对现存的家谱加以批判就盲目地使用它们,所有人的祖先都会被追溯到天皇甚至天皇的祖先神上。因为家谱本身的结构特点就是如此,所以日本人都不知不觉地成了天皇的子孙。有必要充分认识到,这种结构实际上形成于律令国家和天皇称号得到确立之时。

纪录片《日本人与天皇》

这与“日本”这个国号也有一定关系。日本”既不是王朝的名称,也不是王朝建立者的部族名称。法兰西、普鲁士或德意志等都是部族名称,它们并非像英格兰这样的地名。而除了元、明、清之外,中国的王朝名称据说都是王朝诞生地的名字。但日本国号也不是这种地名。
如果将“日本”念成“日之本(ひのもと)”的话,它指的就是日出之处,也就是东方。关于此国号的意思与读法,自古就有许多争议,也仍有许多地方不甚明了。如果将其念为与“日本”这两个字没有太大关系的“大和(ヤマト)”,那么它就指代王朝的诞生地了。但“大和”有另外的汉字表记方式,而且如此一来,使用“日本”这两个汉字便失去了意义。因此,还是应该认为,“日本”指的是对于中国来说的太阳升起的东方。
也就是说,日本”这个国号首先明显意识到了中华帝国的存在。其次,这个国号以扎根于列岛社会并延续至今的太阳信仰作为基础。此外,它还反映了这个国家接受太阳神子孙,即“日之御子”天皇统治的事实。因此,在当时的东亚世界中,这个国号很特别。不过,正因为“日本(日之本)”是一个意指东方的词,所以它的含义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14 世纪的《诹访大明神缘起词》中提到了“日之本党”“渡党”“唐子党”这三个集团。而到了 15 世纪,则出现了自称“日本大将军”之人,即势力覆盖从北海道渡岛半岛至东北北部地区的安藤氏。此外,“山椒太夫”这一“说经节”中出现的岩木判官也被称为陆奥的“日本大将军”。近江商人2在16世纪取得了在日本全国自由游历的特权。他们的活动范围南至熊野,北至佐渡,东至“日下(日本)”。丰臣秀吉在进行东北地区的土地丈量时,也曾提到过奥州的“日本”。这个地方的确曾被称作“日本”。也就是说,日本国”的东部边界被称为“日本”
由此可见,因为一般来说“日本”指的是东方,所以它的具体含义会发生变化。日本”国号与不具备氏名和姓的“天皇”称号一道被确定下来,这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日本”这个国号代表的是以畿内为中心的律令国家,因此北海道、东北、冲绳与南九州都不算“日本”。而从“东夷”这样的词语也可以看出,包括关东在内的东日本的人在当时也未必算是“日本人”。进入中世以后,东北与关东地区才终于进入了“日本国”的范围内。但与此同时,还存在其他的“日本”。因此可以认为,日本列岛上不同地区的人对于日本和天皇也有着不同的认识。
从这个角度看,“日本”国号与“天皇”称号关系密切。或许有朝一日,日本社会将不再需要天皇。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是否应该沿用“日本”这个国号。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日本”这个国号背后的历史。





👇阅读原文,《重新解读日本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