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同济有同事!”西班牙专家机场跪地救人后,“点”了这位武汉医生的名

健康湖北 2024-03-17








“我在同济医院有同事!”2月5日,武汉天河机场候机厅,一位年过五旬的女士突然晕倒,正在值机的西班牙心外科副教授Eduard Quintana及时出手,一番心肺复苏后,拍着胸脯告诉对方,“去同济医院找魏翔!”


据介绍,天河机场跪地救人的西班牙医生,此行来汉刚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外科主任魏翔讨教心肌旋切手术,并欲向欧洲范围推广。该手术术式由魏翔团队全球原创,目前已取得全球近20项专利。下周,该女士将在同济医院接受微创心肌旋切手术。



魏翔是谁?

他和他的团队何以“吸引”国外同行

不远万里前来“取经”?

一起来看看

武汉医生魏翔

如何用“中国方案”破解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这一世界难题




















































全球首创

突破传统手术术式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也叫“肥心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我国保守估计有200-500万的“肥心病”患者。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会显著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还可能引发猝死。


“我们只需要切除心脏里面很小一块心肌,真的需要大动干戈吗?”近60年来,世界上一直沿用由美国Morrow教授创立的室间隔心肌切除手术,它被认为是心外科最难掌握、也最难推广的手术之一。



其难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肥心病梗阻的部位和程度因人而异,切多切少很难定量,高度依赖于术者的主观经验;其次手术视野非常狭窄,类似管中窥豹;最后需要将病人胸骨锯开15~20厘米,在心脏停跳、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一台手术下来至少要花上4个多小时,创伤大、手术风险高、恢复慢。


魏翔和他的团队不断自问,“能不能研发出一个器械从某个地方进去,把这块肉拉出来。这样手术不就大大简化了吗?”


核心成员、同济医院副主任医师方静清楚记得,2018年3月的一天晚上,他正在家里修改论文,魏教授亢奋地打来电话,“我想到了一个好创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肥厚型梗阻心肌病!”


第二天,两人泡在办公室就一些实施细节讨论热烈,魏翔边比画边激动,“好,你先申请一个专利!”方静说,“魏教授经常会突发奇想,临床上一旦遇到具体问题,他就会不断地去想解决方案。”在此之前,魏翔团队已经成功申请了5个专利。


















































数年磨一剑

与研发应用“死磕”到底

“这个产品到底值不值得我们投入?”2018年4月的一天早上,加上魏翔微信后,湖北省先进手术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云心里一直打鼓,“没想到,魏教授中午就从同济赶到光谷东,带着一沓厚厚的专利、产品设计的原理动画,甚至包括此前在北京做的产品草样。头一次看到一位医生,对器械创新如此执着,这么高的热情”,孙云回忆初次见面。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手术器械呢?最开始是一张超声图片,引起魏翔对于手术的思考。查阅无数文献资料后,他把范围扩大到生活中去寻找,最终发现削菠萝的刀很接近手术想要达到的效果。



起草图、做原理动画、联系公司配合制作,经过3年的试制、实验、改进,研发7次原理样机迭代后,最终形成定型样机。


器械问题解决了,动物实验也很顺利,但团队在投稿时却屡屡碰壁,质疑声、唱衰声也随之而来。


“这不就是做了个大号的心肌活检吗?”


“60公斤的猪只切了0.5-0.7克,放在临床上根本起不了作用!”


“我们最多的一次文章被拒了25次。”

……


















































利刃出鞘

首次临床应用大获成功

2022年2月,经心尖心脏不停跳室间隔心肌切除手术应用于临床试验的伦理终于获批,一位28岁的小伙慕名找到魏翔,表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4刀、7克心肌,实现了60多年来治疗“肥心病”颠覆性的突破。切完后小伙子的症状明显缓解,术后一个月他就去健身房锻炼了。


为14岁的乐乐心脏“减肥”12.8克;为73岁的胡奶奶切除5.4克心肌;为一对母子解除心脏梗阻……


这项新技术的成功应用,让手术时间从六七个小时缩短到一小时;一年只能做四五例患者扩大到一天可以做9台手术;术后患者需要插管到第二天才能拔管缩短到一周就能出院,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数年磨一剑,是魏翔团队在至暗时刻的默默坚持,才让越来越多肥心病患者有机会重获“心”生。“从2018年产生构想,到2023年上半年完成数百例手术。其实靠的就是两个字——坚持。科研创新的路注定艰难漫长,但医者应该相信‘坚持的力量’”,魏翔说。


给医学生讲课时,魏翔经常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句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什么是高楼?就是要做有意义的研究,要能真正解决临床痛点,而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去做研究;望尽天涯路,关键是一个“尽”字,做研究之前一定要把疾病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搞清楚,把所有的文献全部看遍,才能够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

编辑:简玉琴

责编:邓睿


往期回顾:

正确背书包,别让“知识”压弯了脊柱

不要带病上班上学!湖北疾控最新提醒

撕裂般剧痛!25岁小伙被扶进医院,近期不少人“中招”


目前 25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你还不来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