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在黄牛是不是太离谱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雷叔说事 Author 乌卡



年底了,黄牛又开始冲业绩了。


前几天,广州某场演唱会门口,身材高大的黄牛大哥带着一群嗷嗷待票的歌迷,走向一条隐秘的通道。


歌迷们还没来得及为这扑朔迷离的路径惶恐,就看到大哥停在一扇大门面前,站上椅子,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工具,雷厉风行地撬开了门。



守在大门那头的保安和等待入场的歌迷面面相觑。


胆大的趁乱闯了进去。

没准备好的灰溜溜退了出来,等在外面拦住黄牛要求退钱。


歌迷想买的是票,没想到只买到一个硬闯的机会,还没来得及理论,反倒被黄牛教育了。


“已经进去四五十个人了。”

“只有一个保安。”

“怎么就不敢进了?”



能讲得如此掷地有声,这帮黄牛们属实已经把不要脸修炼到了最高境界。


想起之前在网上看过很多段子。


这个能带着观众走下水道进场,只要观众自备雨衣还不嫌脏。至于费用,看着给就行。



那个索性化身武将,拉着保安就干架,主打一个趁其不备、趁乱攻击、趁虚而入。



再不济就加点伪装,穿件马甲。


说你是保安就是保安,是老板就是老板。



为了赚钱,黄牛们是真的无所不用其极。


但千万别以为他们只会搞这些五花八门的手段,无论何时,“票”才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今年夏天,摇滚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在南京开演唱会。我本来想去看,结果刚放票没多久,各平台就买不到了。


而在摩天轮这种二手票务网站上,却有不同价位的票,以两倍的价格往外卖。


当时我就想,重塑也不算啥知名乐队,这种票你们也囤,不怕卖不出去烂手里吗?


果然,摩天轮的票价一天比一天低。


临近演出前,二手票开始低于正价票。



小红书上,有人在开演前一天买到了五折票。



评论说还是亏了。


当天开场前,在门口找黄牛,两百块能买到原价1380元的内场票。


名副其实骨折价。



不只重塑,现在演唱会很多,都是这个状态。


一边是明星团队发着大字报宣传我们开票三秒就告罄啦,大批粉丝哭诉根本买不到票。



另一边,各种二手票务网站上,大家买不到的票就像雨后春笋一样都冒了出来。



私底下,黄牛们拿着长长的座位单,明码标价,分出比官方票版更加精细的价格表。


场次、位置,任君挑选。



仿佛没有他们搞不来的票,

只有粉丝掏不够的钱。


只不过最后这些票到底能卖到多少钱,还得看上天的安排。很有可能,歌手突然加开,或主办方多放票,价格立刻贬值,砸穿底盘。


当然了,黄牛都不傻。


他们不甘心损失,就会用“搭售”、“捆绑”的方式把亏损转嫁给别观众。


你想原价买热门票?可以!

前提是多买几张冷门场当添头。


以前光知道别人买高奢要配货,

没想到现在找黄牛买票也要配货。



所以有黄牛形容倒票是炒股。


钱没落袋/票没卖出的时候,永远不知道会赚会亏。


背后的潜台词或许是,市场行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有没有形成共识的韭菜愿意接盘。




说起来也挺奇怪的。


明明现在演唱会都要求实名制,买票都要输入身份信息,一人一证才能下单一票。


官方还说,他们会统计异常订单进行取消。那种大量囤票的ID和地址都会被排除在外。



怎么无法阻挡这些票源源不断流向黄牛呢?


这就得讲讲黄牛们的票务来源了。他们搞票的渠道看似五花八门,但大致可以归为四种。


一是,科技抢票大法。


这点大家应该略有耳闻。


其实就是黄牛搞出了专用抢票的程序脚本和软件,和游戏“外挂”一样。



把人和机器放在同一环境里拼速度,人类自然“一败涂地”。


面对实名认证,黄牛们也有对策。


有的提前吆喝,在正式开票之前先找到有意向的买家,拿到人家的身份信息“代抢”。



根据不同位置和要求,额外收代抢费。



还有的搜刮身边亲戚朋友的身份信息,先把票抢了囤着。等出票的时候,把身份证和票一起送过去,看完了再进行回收。


以至于49年的奶奶都成了Tfboys的粉丝。



二是,粉丝或者抢手出的票。


虽然机器的速度比人更快,但它们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人终归会有捡漏的机会。


有些粉丝抢到了票,但临时有事去不了,就会考虑出票回血。


原价出票固然是情分,但看看市场行情,总觉得自己吃了大亏;而加价卖给同担的行为往往是会被指责的,所以找黄牛出票就成了选择。



“有钱不赚是傻子。”



因此会有人专门蹲等着大热演出开票。


反正抢到就是赚到,没抢到也没损失。



三是,各式各样的赠票、嘉宾票。


前几年我有一场很想看的演唱会,没买到票,去二手市场看有没有转票的。运气不错,刷到一个拿赠票的,想按市场定价卖给我。


我还在考虑呢,票就没了,因为同一时间,有个黄牛出了双倍价格拿下了票。出票人说,如果我愿意出这个价,也可以卖给我。


演唱会没看成,反被黄牛教做人。


不过事实就是这样。


一场开在万人体育馆的演唱会,最终正式拿出来卖的票当然不会是一万张。


根据实际情况不同,会有10%或更高比例的票务成为赠票或嘉宾票,转送到艺人团队、场馆方、赞助商、合作媒体及单位等不同渠道。


感兴趣的人自己拿票去看,或当人情送出去;不感兴趣的一转手就卖掉了。毕竟这类票大多没有实名信息,位置也好,方便流通。



黄牛会在二手票务网站上寻觅这类票,如果他认为自己能以更高的价格把票卖掉,就会下手。(收票时,他们也会用各种话术压价。)


另一方面,由于某些相关单位,总能稳定地拿到各类活动赠票,他们也会去找渠道变现。说直白点,就是直接打包给经常合作的黄牛。


四是,主办方给的票。



有人可能不理解,你主办方正常卖票不就好了,干什么要把票给黄牛呢?


这里涉及到供需关系的问题。


比如一张官方定价1280元的前排票,通过主办的渠道卖出去只值票面价;但通过黄牛的渠道销售,说不定可以在后面加个零或更多。


因为大家都想要好位置,愿意多花钱。



自然会有见钱眼开的主办加价把票卖给黄牛,然后黄牛再加价卖给粉丝。


一进一出,同样一张票的价格平白无故就翻了几倍。这样的暴利谁不眼红呢?



难怪普通观众都买不到普通票,原来是因为黄牛和普通观众的起点就不一样。


你以为大家拼的是手速,其实拼的是人脉。




现在粉丝和观众都呼吁抵制黄牛,稳定市场,官方也时不时报道、批评、谴责。



打击黄牛的办法,大家也想了不少。


有人觉得应该直接把那些二手票务平台干掉,觉得它们助长了黄牛的气焰。


但是怎么区分正常的二手票务流通,和黄牛票务流通,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而且平台只是载体。没了这一个,他们还可以去下一个,甚至可以自己造一个。



尤其是那些大黄牛,根本不乐意走平台,觉得让人家赚手续费不值得。


他们的交易方式特简单,就是直接微信上转账,还会很坦然地说信不信由你。


俨然一副大老板的架势。


有时候票还没开,就提前先收定金。



甚至是坐地起价,价格上涨速度堪比坐火箭。



还会用话术PUA,指责粉丝问太晚错过良机。



都说花钱的消费者是上帝,怎么在这一行反过来了呢?


也因为这个原因,几乎每场热门演出,都有骗子在里面浑水摸鱼,骗到一个是一个。



更有人苦心积虑,就为了一朝收割。


前阵子周杰伦来上海开演唱会,一票难求,不单场内坐满了人,就连场外都站满了来旁听的人,还跟着大合唱,那叫一个热闹。


这么大的阵仗,骗子当然不会错过。


有位小丁早早就做好了计划。


他以前没当过黄牛,担心贸然开卖,惹人怀疑,干脆提前备好了一个账号,自掏腰包贴钱卖其他演唱会门票,积累信任度。


没想到挺顺利的,积累了一小波天使用户。


等到周杰伦开演唱会的时候,这帮用户照旧来找他订票,几千几万块的票款二话不说就打给他,讲究的就是一个彼此信任。


可惜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偶尔也像散沙,风一吹就没啦。




有这样的诈骗案例在先,偶尔也会觉得这么一对比,就会觉得有个中间商平台,似乎还靠谱点,至少还多一重保障。


说到底惨还是粉丝惨。明明只想买个票,却要被骗子和黄牛轮番扒掉两层皮,苦啊。



还有人寄希望于强实名,也就是人证脸合一。


相当于我们平时买高铁票,只有同时刷身份证和本人面部识别对上了,才能进场。


这技术确实缓解了一部分问题,但并不能完全规避。


主要问题出现在现场验票环节。


一方面是实名信息没有彻底绑定,多数要靠人工检测,人一多就来不及。


另一方面,就算真的查出来人证不一的情况,人家大老远花了钱来看演出,就这么被拒之门外,似乎也不合适。



更何况,对于那些和主办关系密切的黄牛来说,强实名根本不算问题。


主办既然能把票拿出来,就能把实名的问题解决,只要有后台系统,就是改个数据的事。


经常看到粉丝说我们哥哥搞强实名是负责任,其实能限制到的确实非常有限。(而明面上的强实名都不搞的,只能说连表面功夫都不想做)


再加上确实有开头说的那种不讲武德的黄牛出现,上来就是咔咔一套乱拳,实在是防不胜防啊。


结果就是,黄牛屡禁不止,生生不息。


至于原因,资本领域有句名言可以解释: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说白了,只要来钱快、赚得多,只要有利可图,自然有人迎难而上。


就连黄牛们自己都这么说,“一个月随随便便入账大几万,正经打工哪能赚到这么多呢?”


所以黄牛从来不只是演出行业的产物,他们活跃在任何供需关系不匹配的领域里。


排队吃网红餐厅有黄牛;

去迪士尼买玲娜贝儿有黄牛;

游戏里的外观和道具有黄牛;

科技行业上个新产业也有黄牛。


买房子有黄牛;

拍车牌有黄牛;

看病还是有黄牛。



或许某些时候,他们会把自己包装得更体面。但本质却不会变,都是在利用人的强诉求。


他们把控着大量资源,逐渐形成近乎垄断的局面,让普通人难以绕过他们,从而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财力、精力,换取同样的资源。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图的是碎银几两,也有人相中黄金成筐。


黄牛想来是后者。


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自发抵制黄牛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只要这世界依旧是利益的世界,这个职业就不会消失,只会在不同领域间转移。


毕竟,挣钱的事,谁不想呢?



至于挣得踏不踏实,还得自己心里掂量。

-END-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发达国家会怎么对待流浪动物?


禁止直播带货的谣言越传越广了


“捕杀流浪狗”事件里的以讹传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