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位媒体人转型短视频达人的“养成术” | 德外荐读

德外5号 2023-04-1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闻战线 Author 新闻战线


近几年,短视频迅猛发展,重塑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格局。顺应新形势,一批主流媒体的新闻人成功转型,创作出大量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短视频作品,为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提供了优秀样本。


新闻战线杂志社携手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浙江广电集团推出专题策划,邀请5位传统媒体人分享其短视频转型的“成长秘籍”,带来借鉴与思考。



评论型短视频如何做得有深度?


袁子涵,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岛妹,95后,常真人出镜,既能“快准狠”地评论社会热点,也能玩转创意短视频。



她的评论型短视频观点深刻、态度鲜明、极具特色,在新媒体平台收获了众多关注。评论型短视频如何做得有深度?出镜记者如何展现个人风格?


“侠客岛”的短视频产品可以用三个词概括:社会热点、快速操作、专业评论。制作周期一般控制在半天内,力求做到最新鲜、最快速。


包括“侠客岛”在内的很多媒体团队(融媒体工作室)都是“轻量化观点输出”的典型“观点在先,输出在后”是我们共同秉持的原则。团队人员少,我们可能无法担当“资源怪物”的角色,但努力打造“以观点见长”的品牌形象。


除了社会热点外,政策解读也是我们的一个重点,这是党报新媒体的特色,也是其他社会自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党的二十大期间,我们推出了5期评论“二十大微观察”,解读对外开放、共同富裕、监管资本等政策性较强的话题,很有权威性,备受舆论场关注,起到了正本清源、引导舆论的作用。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吴啊萍”究竟是谁?》这一评论型短视频。它很符合短视频表达逻辑,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充分释放了舆论引导的正面效能。第一,产出快,我们在半天内就把视频分发至全平台;第二,观点抛出得快且准,我们在第一句话中就抛出了“吴啊萍是谁”这一引人注目的观点;第三,遵循“强情绪”输出的表达逻辑。


侠客岛“快评”通常在半天内制作完成。这要求我们在时限范围内尽可能把内容做深做透。每次我会先写一篇完整的长文案,梳理逻辑,再压缩成适合短视频的400到600字的内容。用这样的方式减少冗余,力求更准更深更透。


回看第一期,我最大的变化就是对镜头更熟悉了,不再单纯地讲稿子,而是更自然,会有意展现日常说话中的连读、轻重音等。我之前还会特意掩盖口音,但现在发现口音意味着更接地气,有利于展现更丰富的岛妹形象。


做出镜记者一定要有个人特色。说话干练有态度可能就是我的特色,也很契合“侠客岛”的整体风格。


国际新闻怎么讲得活泼有趣?


苑庆攀,中国日报社常驻外交部新闻发布厅记者,喜欢用Vlog作为自己的工作手记,视频轻松幽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吸引了众多粉丝。



国际新闻怎么讲得活泼有趣?作为视频博主,如何应对“流量焦虑”?


国际新闻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有一点远,这其实也是我做个人号的一个原因。在讲国际新闻的时候,可以结合跟生活相关的内容,融合一些娱乐性的元素。如果你给100个信息点,别人看都不看,那其实就是零。如果给一条有10个信息点的内容,他吸收了七八点,哪怕是一点,都算赚到了。轻松是短视频的基调,但严肃性也是必不可少的。某种程度上,我是用轻松的形式“养”严肃的内容。


关于如何看待做视频时的“流量焦虑”的问题,他认为,首先还是要考虑新闻自身的价值,有些新闻可能流量不是很好,但依然要做。流量也是有起伏的,火的时候会提醒自己别“飘”了;反响一般的时候,也会思考哪里有问题。我会根据大家反馈不断去调整叙述的方法、呈现风格等。经历多了,心态也会慢慢变好。


怎么保持做短视频的活力?他称,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我也会有疲倦的时候。但对于受众来说,当然希望看到我充满活力的一面,自己也会尽力把这一面展示出来。“行万里路”是支撑我的精神力量。我在入职的头三年,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省份,也去过一些很偏远的地方,物产丰富但是交通闭塞,看似“桃花源”的生活也要面对现实的问题,这就会引发我的很多思考。



传统媒体人如何转型新媒体?


邹璇,环球网新媒体主持人,“璇子说”栏目主播,主攻国际、军事及重大社会热点评论方向。形象佳、表达好、热点跟进速度快,敢于走出“舒适区”,成功转型新媒体。



如何适应新媒体工作节奏?首条破20万点赞的内容是怎样创作的?对于转型中的媒体人有什么建议?


近年来,环球网对短视频创作的激励和重视、源源不断的优质新闻素材和庞大的粉丝群体都为栏目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追热点考验的是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新闻敏感度。首先,我会主动向身边的领导、同事及各大媒体学习选择报道角度和方法。其次是大量阅读,在日积月累中形成追热点的感觉。我们不会刻意去“蹭热点”,始终坚持内容导向、正能量导向。


这一年,我成功解锁了播放量过亿和单条点赞量破200万的作品,收获了一众铁粉。目前“璇子说”栏目的总播放量达到了17亿+,我的小目标是在年底前突破20亿!接下来,我会继续在内容上不断创新、超越自我,以归零心态出发。


如果你正处于转型阶段,首先要做的就是推翻和颠覆自己以往的形象,抛弃以前所有的成绩,重新出发。其次,马上上路,一分一秒都不要多等。最后,不忘初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然后心无旁骛地往前走就好了。



如何找准账号定位、做到爆款频出?


邹雯,供职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城市之声。“新闻姐”是集团重点培育的“广电名嘴”新闻新媒体账号,抖音平台粉丝超过2000万,位列全国新闻个人IP号TOP1。她有16年的媒体从业经历,两年前开始做短视频账号“新闻姐”,从幕后走向台前。



“新闻姐”是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和特色的?爆款频出靠的是什么?传统媒体人如何转型?


2020年5月,开号之初,我尝试过各种方式,情景化演绎、用rap说新闻等等,效果都不好。但我没有放弃,从选题、内容、表达等多方面进行调整,根据互动评价与流量反馈不断修正,聚拢自身信息梳理和解读的优势,逐渐优化演变,边总结提炼边创新迭代,慢慢摸索出了立足热点新闻事件,以新闻解读评论为赛道的定位,实现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突破。


无论传播形态如何变换,“内容为王”始终是不变的内核,也是真正的“流量密码”。一个账号粉丝的增长要靠爆款带动,而稳定增粉则需要持续输出爆款。


在实践中,我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轻量化拍剪+持续化生产+极致化内容”的朴素战术。拍剪就是手机配支架,轻装上阵、轻骑突进;持续化生产,是为了确保稳定地输出可持续的优质内容。开号到现在做到了平均每天推送1.2条作品的频率;极致化内容就得靠内生驱动力了,一个3分钟左右的视频,从寻找选题到搜集资料、写稿、录制、剪辑、发布,基本花费5小时以上。从月增粉百万到日增粉百万,每一条爆款背后是反复打磨的精品意识。


个人能力与主观能动性对于个人IP号几乎起着决定作用,专业素养、业务水平和高度负责的内生动力缺一不可。传统媒体人转型要不断突破能力边界。此前评论和口语表达都是我的短板,但要转型,就要有走出“舒适区”、不断克服本领恐慌的勇气和魄力。真正学会做内容产品,让市场认可。重视新媒体实时反馈互动机制,根据粉丝反馈调整人设风格,根据流量反馈进行内容复盘改进,不断聚拢自身优势。



财经短视频如何吸粉?


李蒙,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每日经济新闻》 N小黑财经栏目主播,负责原创短视频账号——N小黑财经的内容生产。



他的视频聚焦泛财经领域,生动幽默,妙句频出,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大量粉丝。李蒙是如何让N小黑财经在两年内吸粉382万的?


N小黑财经是《每日经济新闻》N+财经栏目的官方抖音账号。一开始做证券类内容,经过不断摸索,转型为泛财经类内容账号。我们希望通过轻松活泼的脱口秀式表达给大家带来财经新闻及热点事件的精彩评论。


N小黑财经的抖音账号有近400万粉丝,转赞评数据也十分可观。在视频创作上有什么心得?


第一,缩小赛道,保证内容的垂直。基于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创作者的赛道越窄越好,在某一垂直领域进行深耕,方能做出更为出众的内容,也更容易获得平台的流量推荐。


第二,关注媒介及时代大背景,多结合热点事件进行创作。比如,N小黑财经是在股市波动的大背景下开始运营的,创号之初结合当时的“黑天鹅”事件等话题进行创作,获得了较高关注度。


第三,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为用户提供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尝试探索变现之道。经济收益主要指广告投放,比如结合经济理论或引入数据作为由头,潜移默化地进行传播,以期提高用户对广告的接受度


“流量焦虑”在所难免,也是倒逼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关键是要坚持运营思维,不惧试错。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和算法充满不确定性,我们还是要以创作优质内容为导向,再结合平台调性不断尝试,找到最适合自身的风格,力求在优化创作内容的同时,获得正能量和大流量。


编者按:来源:新闻战线;作者:新闻战线有删节。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