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究竟影响了谁?丨北京观察

田鑫 直新闻 2024-05-17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美对华加征关税 多方批驳 


当地时间5月14日,借口所谓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拜登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等商品加征关税。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频繁对华施加单边制裁,滥用301关税,近乎疯狂地打压中国的正常经贸科技活动。


中国商务部当天批评,美方出于国内政治考虑,滥用301关税复审程序,进一步提高部分对华产品加征的301关税,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是典型的政治操弄,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美方应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取消对华加征关税措施。中方将采取坚决措施,捍卫自身权益。


在昨日(15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就此进一步表示,美方继续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只会显著推升进口商品成本,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更多的损失,令美国消费者付出更大的代价。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值得注意的是,汪文斌引用了全球知名债券评级机构穆迪公司的一项数据:据推算,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对华加征关税92%的成本,美国家庭每年增加开支1300美元。


据了解,1975年,经过75年的发展,穆迪、标普、惠誉这三家评级机构被美国证券交易会评判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成为官方认证的主权信用评估机构。此后穆迪评级机构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中一路披荆斩棘,稳坐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水清在接受直新闻的采访时表示,根据穆迪的数据分析,美国对华实施四轮关税增加后,美国消费者实际上承担了近93%的成本,只有7.6%的增加成本被中国吸收。


杨水清还提到,美国主流智库如布鲁金斯协会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关税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由美国消费者承担,而部分由中国生产商吸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单边的保护主义措施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而是转移了成本给本国消费者,增加了他们的生活负担。


美对华部分关税清单



 到头来还是美国家庭买单 


2018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挑起中美经贸摩擦。2021年以来,拜登政府不仅延续了加征关税措施,还鼓噪对华“脱钩断链”“去风险”,打造“小院高墙”,搞“友岸外包”,破坏全球经贸体系。


直新闻注意到,2019年,特朗普对中国3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的关税,引起了美国股市的大幅波动和商界的反对声音。但拜登此番对中国加征关税,国际社会和市场反应相对平淡。


杨水清指出,美国对华贸易战已经持续6年之久,拜登在临近大选之际效仿特朗普打关税牌,利用关税作为政治工具,核心目的是为了迎合“铁锈地带”制造业选民,“这种策略本质上是‘雷声大雨点小’,表面看似强硬,实际上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有限,反而使美国消费者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杨水清说。


杨水清表示,自特朗普在2018年首次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以来,拜登政府继续延续这一工具,认为这是对抗中国崛起的有效手段。美国内部也进行了系列评估,他们认为,关税能显著影响中国的经济活动,并从中获得战略优势。此外,考虑到特朗普可能在未来 “卷土重来”,拜登政府故意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以先发制人,抢占对手可能利用的政治资源。


杨水清说,“拜登认为,如果能展示比特朗普更强硬的立场,尤其是在密歇根等摇摆州,将有助于赢得选民的支持。因为这些地区的选民倾向于支持能够保护本土制造业的政策。”


 “这种策略虽然看似为美国本土生产者创造了更多机会,但实际上,从广泛的经济角度来看,这更多地是一种政治演算,而非经济效益的真正提升。生产者虽然得到了短期利益,但长远来看,普通消费者——构成美国社会大多数的群体——将因关税政策而承受更高的生活成本。”杨水清补充说。


美媒分析,拜登的最新“转向”暴露了当前美国贸易政策的一个核心动态,即两党领导人竞相强硬对华竖起贸易壁垒,以在11月大选前争取更多选票。《华尔街日报》就警告称,拜登及其前任特朗普之间已然挑起的“关税竞标战”,“对任何人都不会有好结果”。


当地时间14日,拜登宣布对华加征关税



 拜登的环保悖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一直将气候变化议题作为政治议程的核心,但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均在此次美国提高关税的产品清单上,这些都是清洁能源的代表产品,美国科技网站“连线”评论称,美国政府的关税决定折射出一个不幸的悖论:一方面,美国政府公开承诺推动国内可持续能源的发展,期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挑战;另一方面又在阻滞自身从一个可持续能源发展得很好的国家进口。


杨水清指出,“美国一方面希望建立与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中国的绿色技术产品施加高关税,限制这些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这不仅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反映出对合作意愿的不坚定。”


杨水清进一步指出美国政策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如果你不从中国这样的在技术先进国家购买高效且成本较低的绿色产品,那么美国自身的生产能力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国内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这种政策实际上影响的是美国自身推行本土气候政策的效率和效果。”


中国新能源汽车



 电动车关税升高:对华影响微乎其微? 


实际上,此轮对华新征关税中,调整幅度最大、最受关注的,是电动汽车领域——调整后,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将由27.5%激增至102.5%。直新闻注意到,这一关税水平远高于世贸组织统计的发达国家进口平均关税水平(大约5%)和发展中国家(大约10%),以及中国本身的平均关税水平(大约7%)。


尽管如此,外界分析认为,当前,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现实影响,几乎没有。


直新闻查阅资料发现,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对美国的出口量为1.25万辆,同比下降了16.2%,占中国乘用车总出口量的仅0.3%。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进一步缩减至2051辆。


杨水清对此表示,虽然美国对华已经加征了四轮关税,涉及金额高达3700亿美元,但与此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只占一小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此高的关税实际上可能会导致中国对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几乎完全停滞。杨水清估计,随着关税的实施,原本的一万多辆汽车贸易可能会全部消失。



中国电动车的海外布局:下一站在哪里?


2023年,中国电动车出口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今年以来,中国汽车出口仍保持高速度增长,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23.8%。在此背景下,中国车企还能向何方走?


杨水清认为,美国对华大幅加征关税之后,中国车企出海确实现在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她认为:“选择在墨西哥、美欧发达经济体还是东南亚等其他发展地区设立生产基地,这是中国车企当前面临的关键决策。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风险和机遇。”


杨水清进一步解释了不同地区的战略考量:美欧发达经济体这些市场对于技术和品质有高要求,但同样面临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和激烈的竞争。此外,美国和欧洲的政策环境可能因保护主义而变得不稳定;墨西哥和加拿大这些国家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可以作为进入美国市场的跳板。然而,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可能使这些地区的企业在对美出口时变得脆弱。东南亚及其他发展地区,虽然这些市场的成本较低,发展潜力大,但可能会面临美欧反规避税的问题。同时,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考量。


“如果选择最危险的地方,比如说美国本土,为美国制造了就业税收,反而有可能是美国政府会重点考虑的因素,考虑到给当地州政府带来的种种好处,以及给美国民众带来的利益,美国政府反而会更加的谨慎,不会轻易动手。”杨水清说。



作者丨田鑫,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

编辑丨杨颖,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丨李梦圆,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