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获农场

被用户删除
生活新闻

中秋假期换个玩法,来分享收获丰收节吧!

(14:30-18:30)在这里您将看到各位农人生产的有机耕种的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面包等等,您还可以与我们的农人进行交流,了解农场种植和养殖的故事。(报名请联系文末客服)
2023年9月10日
其他

石嫣 | 北京的农业该怎么做?来自一线新农人的疫情期间的思考

笔者本硕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社会学博士后,一线有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十二年,京郊农村生活十一年,美国有机农场工作生活一年。
2020年3月20日
其他

石嫣掌柜上线,代言有机梨—视频

掌柜上线-为什么不去农村生活呢?-城市机会多啊,买东西也方便,而且之后孩子上学见识的也广,现在谁还愿意在农村呢。问十个人,九个半的回答基本都是一致的。分享收获团队真的就是那余下零点几的概率,二三十个八零九零后工作生活在乡村,尝试另一种可能。我们本着恢复农田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目标,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转基因种子,倡导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伙伴关系,让作物依时令生长,创办了北京的分享收获有机农场,到目前为止,在通州基地、顺义基地,加起来300余亩土地上,为1000多户家庭提供着有机种植的蔬菜、水果,同时也走进社区、学校,为大众传播着了解食物和关爱生态的理念。有不少人嘲笑我们:"你们真傻,说什么几年改良土壤,又不能立刻见到收益,做这个是为了什么?"的确,不仅我们傻,我们周边还有一群傻傻的农人,他们从农少则几年,长则几十年,始终坚持不污染土地恢复自然系统的理念,把土地、人、食物看作一个整体。在树上就损坏的梨“良心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耳闻,2010年沧州的杨叔因为不用常规农药产出的梨没有人愿意收购,后来北京分享收获农场主石嫣博士帮助杨叔转发和寻找销路,良心梨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2014年杨叔突然中风,孩子不希望他再那么辛苦种梨了,杨叔只能放弃。杨叔在给农场新农人传授他积累几十年的梨树管理知识我们的傻就是因为我们不认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我们得让这些真正努力愿意生产好食物的人活下去,我们得让人可以与这个地球环境永续和平相处下去。于是,我们又在顺义基地的不远处租下了230亩果园,其中有60多亩梨树作为分享收获的第三个基地,一方面作为食客民宿,同时也是第一个果园基地——梨园公社。掌柜石嫣说,虽然我们是小小的,但是“要慢慢改变世界”。那年是团队决定第一次采取有机的方式管理果园。这个决定是令人兴奋的,可当时,正值严冬,院外果树新芽未抽,外墙涂料褪色,破败之境好似看不到春天将至,毫无生机。可以说,万事开头总是难。一棵即将死去的梨树,其实这已经是它的第二个枝干出现枯死了,之前发现症状时给它锯了受害的那半枝干。周边梨园一亩地产量是5000斤,而我们第一年60亩产量一共是2万斤,第二年产量是1万8千斤,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前两年梨的生产仍然是亏损状态。经过了三年的努力,梨园公社的梨也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一纸有机认证证书见证了我们的梨从开始到收获。然而这个过程却是艰辛的,做有机水果的生产种植不容易,而做梨的有机种植更加不容易。去年我们的梨园投入了130吨有机肥。使用的有机药剂投入品包括以下:除虫菊
2019年9月26日
其他

分享收获第二期"新吃货"食育工作坊招募8月3日4日@顺义基地 暨 第一期活动回顾

本文正文:5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无论你是吃货一枚、想吃好吃的——跟我们一样相信“不了解食物源头的厨子不是好吃货”。或者想结交朋友,想亲近自然,想感悟生命,或者你是想戒掉手机、好好吃饭——正念饮食练习,不需要剁手或剁手机,或者你只是想周末好好放松——在村中静谧的夜晚,伴着虫鸣舒坦地睡上一觉,——不一定需要攒够了假期、高的多的费用、去到一个比较远的地方才能实现,或者你想提升专注力或放松周一到周五高速运转的大脑——做做自己不熟悉、却非常有吸引力、能够占据全部注意力的事情,尤其是体力活、动手活,比如下地农耕,比如做一道异域美食,又或者,“不吃主食可以减肥”,“晚餐只吃水果和蔬菜”,“生机素食”,“苦瓜炒蛋”,“一天一杯牛奶”……——饮食潮流那么多,到底该不该follow;创意菜那么多,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吃,……你或许都能从“新吃货”食育工作坊中有所收获!分享收获CSA农场“新吃货”食育工作坊第二期@8月3日-4日
2019年7月20日
其他

今天中午吃什么?假如身体能自动告诉我们

6月22-23日<u>@分享收获农场</u>顺义基地亲手烹饪环节会用到的食材,通过下面的链接,可以提前了解更多:直接报名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
2019年6月17日
其他

像种子一样思考——重新找回馒头的价值

01像种子一样思考——重新找回馒头的价值面包是由微生物作用和人类双手共同制造出来的,是自然界与人类文明交汇的产物。——迈克·波伦馒头,对北方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有些地方也称“馍”,但是,
2019年6月12日
其他

一个自称农民的女人,她也是一位理想践行者

她,从来不能被定义。特立独行,活出不凡的自己,赋予生命多样的意义。她公益
2018年12月20日
其他

石嫣:农民还在为生存挣扎,凭什么要求他们种出更健康的食物?

“每5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一亩土地脱毒;每1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一个农民健康耕作;每10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5个年轻人留在乡村工作;每100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有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石嫣,分享收获农场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视频为分享收获Hi中国人特辑在她眼里,农业不只是农民的事情,是所有人都应该关注、负责的事情。本届A20,她到现场作分享演讲——《分享收获:重建人与土地的连接》。感谢新农堂的邀请,也特别高兴能够与这么多大咖见面。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最普通的农场主,所以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作为一个经营差不多300多亩土地的农场主,怎么样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把它在几年的时间里运营好。分享收获农场是我和先生两个人共同创办的,我们两个人都是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接下来我将用三个问题来回答大家的疑问。博士为什么要当农民?我们从事的很核心的原因,是受到我和我先生导师的影响。《四千年农夫》是我们翻译成中文的,是一位美国土壤局的局长1909年来到中国,1911年完成的。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就被震惊了,那一年正好在美国的一个农场工作。当我们做农业的时候,很多人会想到其他国家的一些模式,但是当时作者最崇拜的是中国农业的种植方式,可以持续几千年同时养活了这么多的人口。美国的农业,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率,也极大地破坏了农田的环境和土壤。因此,这本书引发了我们对于农业的一些反思。我到很多地方做过调研,我意识到我们看到的光鲜食物的背后,做农业生产的人,是很难承担更多我们大家所期待的社会责任的人。你想让农民种出更健康的食物,现在他们是挣扎着要为生存所依靠的人,我们如何把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到他身上?第二个问题是比较受关注的食物浪费问题。农业的碳排放在整个的产业链端,贡献率是非常大的。现在从农田到餐桌之前已经浪费了三分之一,所以很多创新农业项目都在解决其中的问题。比如在很多发达国家,他们就有专门的剩食餐厅。这个餐厅的所有食材都是还没有坏,但是马上就要被抛弃的、或是长得非常丑的食物。还有一点我觉得需要大家去关注的是,当我们过去谈农业的时候,可能很多谈到的是农业本身,但是其实现在农业更多延伸的一个新的名词,从国际的概念上来讲叫“食物体系”。当我们谈食物的时候,不只是在谈农业,还在谈健康的饮食。现在就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其实糖和烟一样,会使人上瘾,过去就有人提出,我们在烟草上标注“吸烟有害健康”,未来是不是在可乐上也标注内含14块方糖的含量。现在在中国这样的食物教育知识和课程是非常稀缺的,这也是当时我们选择做农业背后的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我们需要重新让更多人来定义什么是真正的食物。现在每个人的饮食都不只是影响到我们自己,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吃肉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很多研究机构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最近我去纽约参加了一个世界经济论坛的会议,所有会议的餐,几乎60%-80%是素食,而且有很多在硅谷创业的新项目,就是以素食为主产生的食材,能够形成一种新的引领大家饮食风尚的潮流,这些领域也是大家需要关注的。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些问题背后,是我在2008年去美国的一个农场工作了半年,全部的时间都在农场种菜,但是我在那里学到最多的不是种菜技术,而是他们的CSA的模式。CSA讲的就是怎么让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建立模式,所有的会员要提前预付费,在本地150-200公里以内的生鲜农产品直接从产地配送到家里。这就解决了农业中的两大痛点:1、农业生产中自然风险的问题;2、生产者资金的现金流都非常受限制的问题。从农业生产自身的角度来说,其实并没有农民一定想要变大的,如果我经营100亩土地就可以挣到足够的收入,为什么要经营200亩土地,并且这并不意味着你将有更多的收益?因此,在这背后是一种新模式的兴起,比如说农夫市集又重新兴起在像英国、美国等很多的欧美国家。今年我去联合国粮农组织开会的时候,大家达成了两个共识:第一是生态农业要被全球政府更多地支持,形成更大的规模;第二是要测算食物的真实成本。比如说土地污染、环境污染的成本,是没有被消费者所支付的,这些成本要由未来政府的相关科研机构测算出来,进而应该如何更多的补贴、支持生态农业。分享收获是在这个背景下创办的,当时我和我的爱人看到了所有以上的这些社会问题,我们觉得做研究已经很难解决社会关注的一些痛点了。所以我们就想先从自己真正经营好一个农场开始,从一个小的点去改变社会的问题。2009年我们在北京开办了小毛驴市民农园,同时我们也在农场举办了两个人的婚礼,这个婚礼是全国最早的有机婚礼,我们在农场里举办了有机生态食材的婚宴,邀请的也都是农场主的朋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会在未来更多80后、90后的生活选择中,成为他们愿意去消费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养鸡的时候要养鹅?这是我们在北京的第一个基地,当时配送的蔬菜是这样的一个模式,大家可以看到蔬菜都是比较单一的。后面我们在北京的顺义有了第二个基地,这个基地差不多50多亩,主要以农业的设施大棚为主。又过了两年,我们租了第三个基地,把每个基地运营好以后,当你的消费市场饱和之后,再运营下一个基地。所以现在我们在北京一共有三个基地,两个基地都在顺义所在的镇上。我们现在蔬菜的生产情况,全年能够达到差不多80-90个蔬菜的品种,每周配送的蔬菜品种是30多个。作为一个农民,需要非常多的智慧和知识,农民并不是被社会淘汰的职业,你要运营一个农场,需要对水、电、建筑、农业的生态学、种植等多方面的了解,实际上运营好一个农场,对农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我们在农场的过程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培养更多的新农人。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超过你自己能力的方式去投资农业的生产端,农业的生产端一定是随着需求和你自己的能力逐渐再去投入。比如说最初我们的农场,大家来了就是坐在地上吃饭,逐渐人越来越多,就在大棚里和仓库里吃饭。再后来我们有更多的人来之后,在农场里又改造了一个小的餐厅、食堂,可以举办很多活动。农场自己还做了7间很小的民宿,也是在原有房子的基础上改造的。在有情怀的同时,我觉得做农业也应该关注农业里很多科学性的部分,比如说我们的水土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测,我们自己还建立了这样一个沼气的循环系统,现在做饭是用沼气,农场的废物都可以放到沼气池里进行发酵,就形成了一个农场的循环体系。这个图片是我自己画的,从生活和生产两端,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永续的循环模式,现在因为自己农场的养殖量还不够,还需要购买一些牛粪、羊粪,但是这样一个基地通过五年的时间,会达到非常好的生态修复。农场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来到,比如说刺猬和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蚯蚓,现在农场蚯蚓的数量越来越多,我想说一个数据,这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我们来到第一个顺义基地的时候,测土壤的有机质是1.5%,华北平原土壤的有机质大概是不到1%,而我们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以后,现在土壤的有机质已经达到4%以上,几乎接近东北的土壤质量。我觉得这个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新农人不只是去做更好的产品销售,还要保育土壤,土壤是公共品,是农场里最重要的财富。我们也有一些农场养殖的部分,也在给会员进行配送,包括鸡、猪、鸡蛋,还有农场的水果,现在的配送箱里,会员可以选择他希望要的农场产品列表。他们手上的黄手绢是什么植物染色而来的?这是我们在北京呼家楼小学做的一个食农教育的课程,孩子们拿的黄色手绢是拿什么蔬菜染色而成的?是紫色的洋葱皮。这也是告诉孩子们,农耕的课程不只是种菜,很多布的染色就是通过植物染色,它是生活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我们每年暑假做三期夏令营,是以土地为主导的课程。同时,我们每个月办一次新农人的培训,这个培训是特别接地气的,在我们农场住一周,每天有半天时间在农田里耕作,剩下半天时间我们去讲CSA农场是如何运营的。我们后来也出版了一本书,叫《大地之子》。我们在超市里很多时候看到的西红柿和我们农场的西红柿有很明显的区别。真正作为一个农业一线的生产者,也意味着你要重新定义这两个词,有的时候在城市的生活看似是奢侈,但是实际上是清贫的。在农村的生活看似清贫,但是有时候是奢侈的,你吃到的是最新鲜的食物。我们自己这个农场一共有差不多60个人在工作,右边是老农人,左边是新农人。乡村振兴的背后是人能不能回流,如果我们只是把资金、土地不断从农村抽出去,那么乡村是不会振兴的,只有人回来了,而且在这个地区做产业,有更多人生活在这个地方,再配套上政府的公共服务,这样的一个地区才会真正的振兴起来。所以我们这些年培养了差不多100多个返乡青年,现在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一些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同时,我们也像A20一样,每年办一次CSA大会,这个大会最早从人民大学开始,今年将是第十届,12月在成都举办。我们借用这个平台去推广CSA的理念,作为消费者、生产者,其实都可以在本地发起一个CSA的项目。这个会议里,大家一直很有激情地去讨论,而且这里面有更多是以生态的方式在耕作的农业生产者。去年我们邀请了全国100位各界的领袖,共同发起了一个“有种、有种”的倡议,这个倡议我们今年会继续做。在每年的大会上,有一个种子交换的活动,如果大家在各地有一些老的品种或者你自己保存下来的品种,可以在这个大会上带来,进行品种的交换。2015年,我到中央给汪洋同志进行汇报,其实也是汇报了我们生态新农人的经营方式,我记得他当时问了我一个问题,我选择做农场,是不是我现在的同学都很羡慕。这句话也演变成了现在政策里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让农民成为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鼓励年轻人去成为医生、教师、律师,但是一个人一生有多少时间是需要律师、教师、医生的?而农民,是从你出生开始到你去世为止都需要的。一旦我们这个社会总是不断鼓励让更多的人逃离乡村或者离开土地,这是对每个人的饮食都不负责任的一种说法。我希望通过我们很多人的努力,至少让农民这个既古老又新的职业,可以被更多的人接受。就像在我们团队里这样的一群年轻人,至少以后不会再被他们的父母认为说他们的选择是一种逆向的或者说有悖于社会潮流的选择方式。
2018年11月6日
其他

农场经营管理实战技术 第八期《新农人CSA实战训练营》招募啦

全天【课程时间】2018年6月30日--7月4日【参会对象】返乡青年、农场爱好者,田园体验者【课程地点】分享收获梨园公社【具体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柳庄户村分享收获基地
2018年6月12日
其他

一篇文章带你参观分享收获农场

在北京顺义柳庄户村,有个国际闻名的农场,叫做分享收获。这个农场面积约有300多亩,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写入可持续农业案例集,农场主夫妇都是人民大学的博士,还曾经给时任副总理的汪洋同志进行汇报,农业农村部等政府部门也都对农场进行调研,并且每年有近200个新农人在这里接受农场整体管理的课程培训,海内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也来这里进行调研,姚晨等明星也带娃到这里耕种,他们种出来的蔬菜水果供应着北京近千个家庭的日常饮食,有的时候西红柿一个难求!这里就是分享收获农场,虽然仅仅成立六年,但团队30多人不仅仅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中国新农人,还将发扬中华农耕文明,让好食物惠及更多老百姓,更多农人自信的从事农业作为使命。今天,小编带你走进分享收获去看看。你可能会在农场偶遇农场主程存旺、石嫣,或许在地里,或许在办公室,或许在农场食堂,或许在配菜房。note1分享收获柳庄户基地:大门note2门口的房子是办公室和棚友食堂棚友食堂是农人们用三餐的地方,但也是农场做活动接待的场所,房子原来是这样的后来农场进行了重新设计,现在它是这样的。。。估计棚友食堂是全北京最“奢侈”的食堂,食堂每天的饭菜大部分是有机食材,这里吃的大米是农场在黑龙江五常基地生产的,零售价是25元一斤,这里的馒头是农场自产小麦自己蒸的,这里蔬菜都是田间地头直接采摘的,无任何味精等添加食堂门口有一个露台,你可以在这里喝一杯清茶。接下来你会看到一排大棚,这个基地一共有26个大棚,种植了几十种蔬菜。在这里你会了解到,分享收获是如何推动有机农业的政策发展,会向您介绍我们这有故事的发展历程。也让你了解食物系统的整合体系,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多个维度。通过了解农田系统中的动植物、人类和环境的互动关系,在农田系统中应用生态原则,生态密集管理和新管理,增强我们农业生产中的循环体系。note3农场的土质非常好,一挖就是蚯蚓,看来六年的土壤改良效果是明显的。农场的沼气池,也是农场的能量枢纽,农场的猪粪和秸秆等都会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气食堂用来做饭,沼液用来做追肥。沼气池的冬季加温还是靠太阳能来完成的。农场的配菜房,每天这里平均要为一百多个家庭进行配菜,每一棵蔬菜都要经过师傅们的精心挑选,虽然难免有虫眼,但很多农场的会员并不介意。农场的库房,库管同学曾在华为工作,用华为的精神终于将农场的仓库建立了起来,这个仓库也是小超市,平时来农场参观的朋友们可以直接在这里提货。这里的货品都是农场“食物社区”微店里的产品,所有产品经过考察和检测,并且绝大部分是农场培训的新农人返乡后的作品。再往后走,有一个猪舍,这里的猪都会在农场纯粮食养殖10个月以上,不过肥肉比较多哦,但这两年猪油又火起来了,但一定要吃健康的猪油。note1看完了设施蔬菜生产,我们再去距离柳庄户村3公里的果园基地看看。这个白色简朴的房子承担着农场的接待功能,有小型会议室和若干房间.在公社外面的草坪上你还可以烧烤或自己做饭,有白色的帐篷和露天电影院。远方的人属于远方远方属于远方的人你可以跟家人穿行在果树之间,开春可以赏梨花。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了继续前行,会看到一处用竹篱笆围着的地块,这些土地被分成一块一块了,每一块地都属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单位,每周他们都会来自己耕种。再往后走是四个半地下式的大棚,这也是中国农民的智慧,利用的物理的因素保温,确保了农场冬季西红柿生产。大棚的北侧是八个塑料大棚一片60亩的核桃林地下散落的放着若干个小木屋,这些木屋是鸡舍,你可以带孩子自己来捡鸡蛋,林子地下还有几十只鹅,它们肩负着给农场除草的工作。而这个带有很强艺术气息的房子则是农场的冷库。好了,看完以上,是不是想到了一个词“田园综合体”,分享收获六年来将一颗颗种子种下并逐渐收获,大量动员农民和消费者的参与,将农业的一二三产进行了融合,来看看这个变化背后的团队吧。如果你想了解农场都生活着那些动植物,请期待下一篇文章《农夫生活有点甜》。如果你想预约参观从点击阅读原文开始。如果你想组织团队活动从拨打这个电话开始:15259937381(江老师)分享收获“分享收获”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石嫣团队创建的一个致力于研究、推广社会化生态农业的社会企业。分享收获以倡导生产者保护消费者生命、消费者保障生产者生活,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为使命。致力于搭建一个信任的桥梁,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健康安全的食品,让生产者得到公平合理的收益,促成安全食物社区的构建与发展。自
2018年5月31日
其他

或许,我们从来没有如此困惑过:什么是好食物?

或许,我们从来没有如此困惑过:什么是好食物?因为想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从书斋走到了农田,成为了一个新农人,也因为这个问题,我成为了安澜曾经工作杂志的采访对象,再后来,我就经常看到她的微信朋友圈发了很多她自己种沙拉的图片和故事,透过这些图片和文字就能感受到她收获的愉悦,人和食物之间的关系之所以重要说到底是生命和生命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头脑里认为的“过年能吃上肉”、“下馆子”、“买顶花带刺的黄瓜”“菜越来越便宜”似乎是改善生活、良好饮食的一种代名词。可现在,短短十几年内这些词就改变了内涵:几乎每顿饭都能吃到肉,人们开始怀念“甜甜的大白菜熬豆腐的冬天”;下馆子吃到的菜没菜味、肉没肉味,好像无论什么饭菜都是统一味道,食材的好坏在饮食的评价体系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少,而是被品类丰富的添加剂所替代了;顶花带刺不再意味新鲜,抹药催长花甚至还在开放就已经成熟。严酷的现实挑战着我们传承下来的生活经验和饮食习惯,现代的加工厂虽然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方便性,却夺走了食物口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所有的这一切饮食方式的改变也极大的改变着农业结构,农业几十年内就变成了“中国面源污染的最大贡献者”。消费者购买到的产品越来越便宜,但却有更多的农民背土离乡靠农业无法为生。消费主义笼罩着这个世界,让我们将人与食物之间的联系转变为“消费”,将所有的生命都看做我们的消费对象时,消费者被资本提升为“上帝”,这里尽全力的“蒙蔽了”消费的整个过程,金钱由一种交换的媒介变成消费的主宰,而原本食物带给人类健康、快乐、文化、团聚、互助等意义都被“消费即上帝”的潮流所取代。当意大利第一家麦当劳建立后,针对“快餐”文化的“慢食”(Slow
2018年4月10日
其他

可持续食物系统——务农10年我们仍然在路上

十年来,我一直在北京的郊区从事农业生产,我所有研究和实践的基础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食物从哪里来?01食物从哪里来我从小在城市长大,一直到26岁之前,我都没有接触过食物是怎么种出来的、怎么养出来的,脑海里的乡村一直都是恬淡的田园风貌,所有的食物都是安全健康的。直到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随着不断地到各个乡村调研,逐渐意识到现状和想象是有巨大差距的。在乡村种田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农,他们在喷洒除草剂的过程中,不戴口罩,不穿防水、防农药的衣服,没有任何的自我保护措施。有一次我到重庆某村做调研,看到那些鸡长期关在一个很狭小的笼子里,几乎没长羽毛,没有阳光照射,生存状态非常差。由此引发一个疑虑,如果我们知道吃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我们能看到吃的鸡肉,就是从这些鸡加工出来的,我们还会不会去吃?02隐性饥饿据最近的一个研究报告显示,现在吃到的西红柿和苹果,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含量,大概是三十年前相同品种的30%~40%。有一个新词叫“隐性饥饿”,意思是感觉吃饱了,但是并没有吃饱,因为很多吃的食物没有营养。当我们下意识地认为吃的食物还是跟以前一样,从土地里慢慢生长的;当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市场上的食材都是自由选购的,可以择优挑拣,或许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到,我们的食物体系已经被设计或改变,几千年来国人的饮食习惯或者说生活体系,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速度甚至要快于之前的几千年。当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吃什么、应该吃什么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已经被铺天盖地的各种食品广告洗脑,每时每刻只要触目所及,90%关于食品的广告全部都是推送垃圾食品,日复一日,当我们还没晃过神来,就已经被大量的垃圾食品层层包裹,不断地被吞噬改变原有饮食文化传承下来的食物体系。我们真正可以自由选择的到底是什么?03我们的目标不是去寻找一块净土近年来,许多北方人,特别是北京的消费者,都会选择去三亚过冬,他们认为到三亚可以远离北方的严寒和雾霾,呼吸温暖新鲜的空气,殊不知吃的却是有问题的食物。北方冬季的雨雪严寒可以杀死很多病虫害,而三亚常年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导致菜地的病害、虫害很难控制,因此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大量的农药袋,其中有很多是国家明令禁用的,这些农药每天渗透在土地里,粘连在食物上,污染着每一寸土壤、每一滴水源,彻彻底底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健康。有网友画了一张中国食物毒地图,发现在哪儿都躲不开有毒的食物。有人尝试去云南、海南等环境好的地方寻找净土,为家人解决饮食安全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化肥、农药等农业源的污染物占全国污染物的比例超过一半,农业面源污染超过了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成为阻碍人类健康生活的重要原因,甚至在极其偏远的农村,农民使用化肥的过程无形中也会带来很多重金属的污染。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去寻找一块净土。04我们的目标是如何让食物系统可持续目前,我国处于农业产能结构性过剩阶段,食物不再短缺。虽然中国每年向国外进口的粮食,包括饲料粮食,换算成土地面积多达七亿亩,但国内生产的很多农产品还是处于过剩状态,比如不断有微博转发帮助农民卖枣、卖苹果、卖猕猴桃等。除了农业生产的阶段性过剩之外,还有大量的食物浪费,占比高达50%,也就是说有一半的食物都浪费了。比如蔬菜、粮食、水果,有一些是到达餐桌之后被浪费的,还有一些是未到达餐桌前,因为长相、虫咬等问题导致无法上市而浪费的,从全球范围来看,30%的食物还未到达餐桌前就被浪费。放眼未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这样一个食物系统,已经不可持续。另一方面,经研究发现,农业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存在很多威胁。比如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由于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接触农药后的次生代谢物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现在有很多孩子从小就有自闭症,或者二型糖尿病,且病症呈低龄化的发病态势。这些问题或多或少与整个生活环境恶化,特别是频繁接触化学品密切相关。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TOMATO
2018年1月9日
其他

乡村振兴从农民自信开始

「关注分享收获,一起守护大地」「真实的食物,真正的农夫,真诚的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19大报告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整段内容虽然只有四百多字,却凝聚了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在三农领域的诸多制度创新,点明了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未来的发展方向。务农十年,作为新时代的农人,我在北京郊区租了300多亩土地种菜、种水果,直接供应北京市民家庭,同时还利用自己的学习实践心得将自己的农场变成新农人的孵化基地。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细读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的内容,可以发现,报告已经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乡村发展的未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愿景美好,挑战却不小,中国农村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至少也将有20%的人居住在农村,实现了这2-3亿人的现代化,毫无疑问是对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其间的难度可想而知。如何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统筹发展,不偏颇,不冒进,不短板?报告指出,首先“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对既往从农业与农村提取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用于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的偏激模式的纠正,如今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已经铸就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北上深广等一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已经达到国际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房价更是高高在上,城市居民的资产实现史无前例地迅猛增长;相比之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都远不能企及城市的水平,为数不少的地方,城乡差距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远的不说,即便如首善之区北京的农村还有不少未通自来水,竟还有农村至今不通快递,农业产业欠发达,导致农民就业机会少,农民工资水平低,农户家庭收入较北京市民人均收入差距大,较北京市房价更是天壤之别,城乡差距的问题在北京况乎如此,可见问题严重的程度,可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紧迫程度。其次,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亮点在于壮大集体经济。从当前农民家庭收入的结构可知,外出务工收入已经占到农民家庭收入的50%左右,种养殖兼业等经营收入占比约35%,这两项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随着AI和MI技术在工业体系的深化应用,未来产业工人的就业岗位将缩减,并且将压缩低学历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攀升空间,务工收入大幅拉升农民家庭收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受宏观经济所限,农产品的价格也不可能大幅上涨,而产量大幅增长所需的重大技术突破,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市场增长空间在短期内都不可能实现,因此,种养殖兼业等经营性收入也不太可能成为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而集体经济却是有巨大想象空间的,集体经济不仅意味着农村和农业产业在规模上的量变,还意味着从技术到管理、到经营方式、到理念、到竞争力、到利益分配的质变;集体经济将成为小农和大市场之间的最佳纽带,将成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最佳载体。报告还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说实话,“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稀缺的,高素质人才首选大都市生活和就业,留在农村的大部分人群都是老弱病残幼,即便北京的郊区农村亦如此,甚至在日本这样的,城乡收入比几乎为1:1的看似均衡发展的发达国家,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也极为突出,年轻人依然愿意留在拥挤的大都市,过着高度压力的生活。原因不仅在于收入,更重要的是乡土文化在城市文化面前缺乏自信,甚至被摧毁,导致年轻人对乡村生活缺乏认同。因此,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要从根子上重新树立乡土文化的魅力,让乡土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齐头并进。中国小农的竞争力在哪里其一、中国农业没有竞争力是小农和大市场之间必然的矛盾,国际农产品价格的竞争核心是资源和政府补贴的竞争,我们所说的竞争力目前多指价格高低,而国外的一些农产品为什么比中国的要低,因为一方面美加澳等大农场国家拥有着殖民化时期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人均占有的资源比例中国不可比,而且欧美政府对农业采取高补贴政策,使得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甚至低于生产成本,而中国农业对小农的补贴和保护政策比较少。其二、中国农产品没必要与国际拼价格,应该拼的是文化,价格是工业文明农产品竞争力的表现,而生态文明之下应该重视乡土文化的价值。国际消费品领域都认同手工的价值,而农业本身就是饮食文化的重要体现。比如,我们为什么要拼黄豆的价格,而不去输出我们中国丰富的豆制品文化,或者让中国丰富的农耕多样性成为旅游、休闲的目的地。现代农业不能理解为规模化、机械化,而应该是农业的多功能性: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功能,现代农业就应该兼顾这些功能。小农如何与现代农业体系结合,小农家庭作为生产主体转为家庭农场和以小农为主体的农业合作组织,作为商业、技术的重要载体。讨论三农问题要有问题意识我们很多学者在谈农村的信息化时,很多人会把农村的信息化推进慢归结为农民的个体问题,但我们反而应该反过来回到根本思考,农村为什么需要信息化?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是否都需要像高科技温室一样的科技,还是更贴近更多数农民的适用性技术。看我们农业的整个链条中,虽然在大城市有两个小时从下单到送到家的生鲜电商,但在前端的几十年的变化还是非常缓慢,从种子、肥料、植保技术、农业机械等方面都可以看出,缺乏真正服务于农民需求和有品牌、有标准、有信任度的本土品牌,农业机械从小工具就直接到了大型拖拉机,服务于中小规模的农业主体的机械很少,服务于生态农业的链条中的各个环节仍然是大量空白。我们的农民不缺农田管理技术和勤劳,但是缺乏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升级自己管理的动力。而这些领域应该是政府补贴和支持的方向。农业补贴也存在“精英俘获”,乡村地方精英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复杂,地方精英拿到项目总是能贴近中央政策方向,而大量项目资金只惠及少数群体,虽然一个地区树立起一两个典型,但有些单位依赖政府补贴却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大量乡村的沼气站、大棚闲置、荒废。这些本来都可以成为服务地区发展的公共品,而不是支持到个体后,反而导致资金的浪费和为了申请补贴而申请,跟实际的需求相差很远。如何使得有限的补贴可以用到刀刃上,让有限的补贴支持到拉动乡村发展的生产力前段,抓住农民的真正需求,支持乡村公共品建设,加大对补贴的监督、项目公开的力度,这应该是我们下一步政策探讨的方向。中国农业和农村的自信来自中国农民的自信只有中国农民有了自信,农村才有自信,农业才有自信。中国农民的自信根本上是要实现农村和城市文化上的和谐,不能用现在的城市文化来化了农村的文化,不能用工业文明来去化乡土文明,要让乡土文明也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中非常璀璨的一颗明珠,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并非只有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才是这个社会唯一的发展方向。其次,让我们乡土的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让农民在乡村就可以安居乐业。传统依靠务工收入,以及依靠种养殖经营收入都已经不再可持续,天花板已经出现。我们如何去开辟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可以带来组织收益,让原来农民个体经营收入在组织化提高程度下进一步放大,这可能几何级数的增长,同时培育农民的合作文化、创业文化。中国农业的强大不只是需要有几个大型的农业公司,农民不要都成为资本化农业企业家,而是应该成为社会企业家,成为乡土的生活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活的认可、自信,无论面积是大或是小。分享收获“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项目(Community
2017年11月27日
其他

为什么你的西红柿越来越难吃?工业化农业改变我们食物体系。

「关注分享收获,一起守护大地」「真实的食物,真正的农夫,真诚的社区」《西红柿土地》作者Barry刚从超市里买回来的西红柿放在桌子上,不小心碰到地上,却毫发无损。他和妻子有兴致的将这西红柿抛接,西红柿在地上滚来滚去最终停了下来,仍然完好!这引发了他的思考:我们的西红柿怎么了?一路调查下去,他发现了美国佛罗里达州西红柿产业的奴隶制生产的问题、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出生缺陷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这样的思考“我们每消费一个这样的西红柿,都是在默认这个社会的不公正。”西红柿变迁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研究显示,现在每100g的鲜西红柿比1960年代的西红柿,维生素C少30%,B1少30%,B2少19%,Ca少62%,但Na却是13倍。西红柿的起源中心是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在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地,至今还有大量的野生种分布,为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番茄属分普通番茄和秘鲁番茄两个复合体种群。普通番茄为栽培种;秘鲁番茄为野生种。
2017年9月16日
其他

十年农夫,这个清华女博士后,想让更多家庭吃上自然食物,姚晨都带娃去她农场干活!

她身上有很多闪闪的标签人大博士,清华博士后中国第一个公费去美国务农的人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2017年全球40岁以下影响食物系统的20个领袖但最了不起的应该是“分享收获农场掌柜”她把当农民做成一项伟大的事业让越来越多人愿意亲近土地2017年3月微博女王姚晨晒了一张自家娃的吃瓜萌照土豆啃着一看就是刚摘下来的黄瓜在田间地头玩得乐不思蜀让姚晨特别感谢的“地主婆”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石嫣和姚晨同年入选了达沃斯论坛“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她去银行办事业务单上职业一项填了:农民柜员说:“没有这个选项,要不写‘职员’吧。”虽然是人大博士,清华博士后但她的日常,真的就是在帝都六环外的顺义农场里干农活管理农场同时卖自己种的有机蔬菜水果一周进城一次她说,在城里连自然食品都吃不到还谈什么富有?1石嫣其实是个妥妥的城市姑娘,直到大学误打误撞选择了农业相关专业,并且一路以优异的成绩,保送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博连读,师从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读博期间,一个偶然的电话,她得到了一个公费留美的机会。别人留美都是去常春藤名校,去繁华的都市纽约曼哈顿,她去的地方却是美国明尼苏达州,距离省会还要三个小时的农场。通过跟农场主一起生活工作,了解美国的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这个模式简单一点说就是农场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直销、互信友好的关系,让生产者有稳定的市场保障专心生产,让消费者吃到更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以预付生产定金作为农场主生产的“投资”。这种模式让中小型的生产者的生计得到更好的保障,消费者也因此用消费支持了那些生态生产、保护环境的农户。在半年“洋插队”生活里,石嫣从连饭都不会自己做的小姑娘,变成了需要每天早八晚五体力劳动的农民。过了两个月,她才第一次收获自己种的菜,用已经裂口的手,做出了一顿好吃到哭的中国菜。农场每周需要固定配送蔬菜,给附近小镇的33个会员。虽然需求量不大,但大部分的农活靠手工。后来农场主问石嫣,你最喜欢的农活是什么,她竟然脱口而出,“除草”。说实话,这可不是什么美差,甚至一点也不符合恬淡田园生活的想象。为了坚持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人必须自己跪在地上,顶着烈日大风,一点一点去除杂草,一干就是大半天。也因为除草简单重复像禅定一样,她可以自己静静的想问题,人生的价值,我想过什么生活,中国农村跟这里有什么不同……坚持过了最初的一个月,她发现了乡土生活更多的价值,“居于田而识美,耕于田而为善,思于田而求真。”这半年经历像一颗种子一样,在她心里扎了根:她开始想回国后我该做什么了,怎么能让中国的农民采用生态耕作方式,同时也能有稳定的市场。石嫣还把这段“洋插队”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在美国当农民》。石嫣曾到中国很多乡村地区调研,大部分村子里只剩下“386199”部队,简单点说,都是留守的妇女、孩子和老人。为了高产,让蔬果看上去光鲜好看,能够一年四季不断供应城市的餐桌,他们未经指导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当写各种学术报告谈到“高大上”的问题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那些连自己生计和尊严都难以保障的农民,如何再去承担生产更好食物同时保护土地的责任?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三聚氰胺、瘦肉精、一滴香、抗生素,这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化学品,变成了每个人可能多少都吃了点的体内“元素”,连这么基本的生存补给,都无法保障基本的健康,这样的现状该如何改变?石嫣相信,消费者也可以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正反推动者,如果大家都一味追求光鲜和欲望饮食,那最终受害者也是“病从口入”的我们自己。城乡之间应该建立一个桥梁,重建人与土地的连接。22008年,石嫣回国后,再也坐不住了。正好导师温铁军,在北京西郊的凤凰岭脚下申请了一块试验田。没多想,石嫣2009年2月就申请去了基地,和另外几个一起做乡村建设的小伙伴们,开始打造中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的农场——小毛驴市民农园。招募愿意迈出第一步的市民成为会员,提前缴纳一年的订金,农园则负责为会员生产并配送有机蔬菜和肉类,也可以由会员在农园自己租一块菜地,带领全家一起种植有机蔬菜。第一年,没什么设施和经验,应季的蔬菜品种很少,连续一个月收到绿叶菜之后,他们配送到会员家的菜箱子被扔了出来,消费者抱怨说“脸都快吃绿了”。跌跌撞撞间,石嫣们的热情一点也没减。每到给各家配送的日子,凌晨四点就起来收菜,有人说他们干的就是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但背后真正要付出的,比定个闹钟按时起来“偷菜”,多得多!仅仅三年多,小毛驴就成了“北京市民的都市菜园”,供应800多个家庭吃上了安全新鲜的蔬菜,最紧俏的时候还有200多个家庭,在排队等会员位置中,一时间媒体报道带来的光环关注加身。但石嫣还没有感到太多革命成功的喜悦,仅仅满足一部分人对放心菜的需求就够了吗?那些大片农村土地上,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盲目喷洒重化学药品的农民,谁能承担污染土壤、水源这些生命之源的恶果?谁又能承担高残留农产品不断进入每个人口中的恶果呢?石嫣常跟人说一颗大白菜的故事,小时候,每年冬天,妈妈都会买很多大白菜堆在院子里屯着,一颗大白菜的市场价格最多也就两三块钱,而现在,在她的有机农场里,一颗大白菜的售价是30块钱,贵吗?贵!但要如果告诉你两三块钱的大白菜,为什么能这么便宜:在种菜过程中为了快速杀虫会喷洒农药,为了高产量会施大量化肥,为了能长途运输到各地而不腐烂变质,会喷一些化学药剂,你还敢吃这样的便宜菜吗?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农民也无法以种植为生,只能选择进城务工。如果有一天再也没有愿意为我们生产好食物的人,我们继续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循环,又能持续多久?3为了让一颗白菜也能用有机的方式生产,2012年,石嫣创办了“分享收获农场”,寻找更多愿意改变,放弃“有污染””有毒”种植的农民。与“小毛驴”雇佣农民的方式不同,“分享收获”项目最初采用的是和当地农户直接合作的方式,与农户协商制订生产计划和生产规范,在农户自己的土地上种植,在保证生态种植方式和基本运营成本的前提下,把更多利益留给农民和消费者。她说其实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很多农民并不懂怎么种好地,他们坚信不用化学品解决不了虫害,到最后会颗粒无收。她想做的,就是说服他们,和分享收获合作种生态菜,帮助他们找到愿意支持购买的消费者。第一户答应和他们合作的朗叔夫妇,一下子签了五年的合同,但没想到,第一年就出现了问题。团队就住在村子里,在每天早晨下地查看的过程中,石嫣和同事发现,茄子地里叶片看上去不大对,原来朗叔虽是村子里有名的种菜能手,但遇上了红蜘蛛,大概心里没底,还是撒了药。分享收获的小伙伴们争论出两种处理办法,要么把现在挂了果的茄子全部摘掉,再长出来的再卖,要么连秧苗都拔光,今年农场就不配送茄子了。最后大家坚决一致地,拔掉了近半亩地的茄子,一根苗也没留下。从此以后。农场再没出过问题。2012年的冬天,顺义区农业部门的一位领导偶然看到他们的采访,心里嘀咕真会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干农业吗,他没有联系直接开车到了通州村里,看到团队几个小伙正在挖地窖储存白菜。这之后,他帮石嫣介绍了顺义区的一个面积不大的设施农场,农场里有20多个大棚,可以直接投入生产。现在可以全年每周专业化供应超过二十个品种的蔬菜,全年品种超过70个。农场自己也像种子发芽一样,健康地生长。当然也不是事事一帆风顺,和会员沟通,是石嫣日常的工作之一:有时候菜的品相差一些,就会有投诉说这样品相的菜不值这个价格,品相很好的蔬菜也会有人怀疑,这是不是真的有机。有些会员家里的老年人往往不接受相对高的蔬菜价格,还有的人吃惯了化肥催长的蔬菜和饭店嫩肉粉软化的肉类,再吃农场提供的食物会觉得部分菜口感老、猪肉肥、鸡肉纤维多。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源于大部分人对食物来源了解太少了,而且缺乏信任。有时候她也会自嘲,如果当初选择了当大学老师,恐怕不会承受这么多的质疑。石嫣也操心粮食。她找到了一户五常杜家镇的农户,专门种植有机稻,这里是有名的东北五常米产地之一。分享收获同时在当地找到大学生等志愿者,定期监督记录生产的过程。在这个基地,除草只能靠人工方式,加上放鸭子入田吃草,遭虫害的时候,田里的青蛙会有解决的办法,没了除草剂的“毁灭式”打击,抽了穗的稻秧之间还会开很多紫色的野花。每年收获的季节,从东北运来的五常大米,都还要通过专业191项农残检测和认证,再送到分享收获会员家里,跟了他们几年的会员,也越来越了解帮大家种出好米的杜家人,愿意相信他们对品质的承诺和保障。4土里、菜叶上的农药没了,生态就回来了。石嫣会特别拍照记录,各种菜叶上爬行的小昆虫,帮忙吃害虫的蟾蜍,还有农场里自己养的鸡啊猪啊羊啊,一窝一窝的兔子和同样能吃杂草的鹅。很多人对有机的概念有不少误区,其实有机的菜不一定是品相更好看的菜,拒绝了那些能让菜变“好看”的药剂,石嫣种出来的菜,有的品相很好,有的却形状大小不怎么规则,个别的还会留有虫洞,一些够不上“外貌协会”标准的菜,石嫣他们往往留下自己吃,或者喂农场里的动物,一点儿也不浪费。有机菜的味道也常被人“神话”,其实真正依靠基本的阳光、空气、土壤和水,吸收农场里动物肥、植物肥的养分,还需要顽强挺过虫害,这样生长出来的西红柿,薄皮沙瓤带籽,才是真正久违的西红柿味道呢!分享收获自然成熟的西红柿,是孩子们的最爱。5十年农夫,石嫣经常被问到几个问题,你能赚多少钱?要买房子怎么办?孩子要读书上学怎么办?其实,石嫣的另一半也是温铁军的学生,也是博士来种菜的“傻瓜”,两人的婚礼就是在村里农场举行的,她坐上一辆二八自行车,捧着西兰花就把自己嫁了,到现在也没有一套城里的房子,吃住都在郊区农场。这对博士农民夫妇说,你想要的,土地都能给你,种下一个苗,能收获许多果实。“一月种下小苗,三月第一个西红柿红了。一粒西红柿的种子不足0.02克,3个月后,带来5000克的果实,收益率25万倍。”他们说,再多工资也换不来,每天能够步行10分钟到家,和家人吃午饭吃晚饭一起相处的时间。“做农民其中一件很幸福的事就是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很长时间,一起生活还一起工作。虽然吵架也难免,但和好也迅速。这辈子很短,我想跟你多呆很久。”2017年4月,分享收获五周年的时候,石嫣他们算了几个数,这5年来农场减少使用的化肥用量,达到150000斤,相当于农场拖拉机67辆重,减少使用的农药纯液量有3400升,这就是在为土地解毒。如今,分享收获农场的会员超过了700个家庭,他们为近2000户家庭送过菜,有70%的会员一直从始至终都跟随他们,有的家庭大宝二宝,都是吃农场的菜长大。他们记得从小吃的黄瓜有自然的味道,也记得帮自己家种米的杜大叔,每次都要去田里自己拔草。这就是让吃的人、种的人建立信任,与土地紧密相连。农场也为这些久居城市的人,打开了一扇亲近土地的大门。去年,石嫣找到了一处果园。邀请清华的团队给老房子做了改造,变成了有机种植+民宿的体验地。周末带着孩子来的家长,往往连自己都跟着上了一堂生态课,农场的每处细节,都体现着循环的理念,食堂里洗碗用的是麦麸,第一遍抹掉盘子上的油之后,还可以再次拿去喂动物。周末带着孩子来的家长,往往连自己都跟着上了一堂生态课,农场的每处细节,都体现着循环的理念,食堂里洗碗用的是麦麸,第一遍抹掉盘子上的油之后,还可以再次拿去喂动物。5除了分享收获农场“生意”本身,石嫣也在做更多的社会推动。他们出版了一些生态农业的指导手册,持续在国内传播生态农业理念。从2009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八届全国生态农业大会,利用这个平台,充分宣传CSA理念,带动更多的人和家庭成为“新农人”群体中的一员。她希望推动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并且能够不断进行复制,让更多的农人通过从事农业项目,可以有尊严地获取收入。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吃到更加健康的食物。在石嫣的影响下,现在,全国大概有1000家左右这样的单位,包括小农户,新农人群体,合作社。这些群体在深圳、上海、成都等地,都能和本地的消费者群体建立连接。有时候,一个人可能连接100-2000个消费者家庭,其规模和方式都不尽相同,几十万个家庭都在参与这场饮食变革。从去年开始,她还发起了“大地之子”项目,以学校为主体,目标是在全国一千所学校开辟出校园菜地,让孩子们能够在学校里与土地相接触,并接受食物的教育,了解食物是怎样生长出来的,让他们从小就可以建立和农业的关系。呼家楼小学的楼顶菜园去年开启顺义东风小学校园菜地回顾十年当农民卖菜的生活,未来也将继续以土地为生的石嫣讲了这样一段话:“在乡土,自己生产并见证了从土到土的循环,也就更知道珍惜——食用品相不好的菜品,剩余物回田,衣服穿二手,饮食以蔬食为主。乡土生活通过物理接触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拉远人与消费的距离。他们借助最少的外部资源,最大程度成本内部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照料动植物、照料建筑、照料水利、照料设计……勤劳、勇敢、坚强、节俭。”真心希望这样的农民,可以再多一点。已获益美传媒(ID:yeemedia)授权转载其余账号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项目(Community
2017年7月10日
其他

“奢侈”的西红柿

4月7日,我吃到了2016年的第一个西红柿,薄皮、沙瓤、有籽、酸甜口味。每年为了吃这个西红柿都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去年冬天受雾霾的影响,最后一茬西红柿几乎没有收成,也就是说从去年11月份到今年的4月份,大概半年的时间没有吃到西红柿,特别是做了农场主之后,在村里也不再买任何市场上的蔬菜,当然有期待也就愈发珍惜。冬天漫长的等待已经使得农场的会员们开始着急了,大家纷纷在群里讨论,漫长的冬天没有西红柿但又不想吃市场的西红柿,安全的考虑当然是一方面,也有妈妈说市场的西红柿口感太差了,皮很厚,而且有的皮是红的但里面还是青的。我建议大家在西红柿多的时候,可以储存一些做西红柿酱,或者可以直接切块冷冻起来,大家也都跃跃欲试。前几天,朋友发给我一张照片,是她的娃抱着我们的西红柿在熟睡。她还告诉我每次她尝试从孩子手里拿走西红柿,孩子就一下醒了。作为这个西红柿的生产者,我觉得很温暖,农人通过耕作、手作,将自己的爱传递给了大地和植物,也将这份爱通过食物传递给了吃它们的人,当我们的食客将他们的感受反馈给我们,这样的爱就传递回来给了农人。在农场的每一天,很多工作都是具体而琐碎甚至枯燥的,大多数时间当你独自在大棚里打叉、授粉,也许同一个动作就要一上午。对于年轻人来说,有时候在农场工作,就像在走一个玉米地迷宫一样,似乎看不到出路。这是对于真正生活在乡村的人的最大挑战。城市强大的主流文化,可以清晰的告诉你或者至少给你一个未来生活的憧憬,这也是很多人无法坚持在乡村生活的原因。因为社会总会提无数这样类似问题给你:“以后孩子教育怎么办?
2016年5月13日